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三高”“三严”“三实”
2024-03-09 12:20:13
  • 0
  • 0
  • 0

文/盛学友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高院副院长巩富文(受访者 供图)

3月8日上午,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院副院长巩富文,认真聆听了张军院长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后,非常感慨地告诉笔者:“张军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让我感到——内容耳目一新、举措亮点纷呈、成绩振奋人心!”

巩富文委员用“三高”“三严”“三实”概括了他的深刻感受:

三高:高站位、高水平、高质效

一是高站位,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景展现了一年来人民法院能动司法、能动履职,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成效和生动实践。

二是高水平,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等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主动、精准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强化司法政策供给,能动发挥审判职能,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高度统一。

三是高质效,以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为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阅核”职责,重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推动全国法院审限内结案率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案-件比”逐月改善,“年底立案难”问题从根子上得到治理,三年以上长期未结、久押不决案件得到有效清理,在案件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办案质效全面提升。

三严:结构严、保护严、纪律严

一是结构严谨。报告总结2023年工作部分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四个重视”,将“能动司法”“能动履职”贯穿报告全篇,体现了司法审判工作最鲜明的特色;“四个重视”从司法理念、法治引领、回应关切、以案释法等方面体现了引领法治进步的司法考量,条理清楚、内容贯通、逻辑缜密、布局科学。

二是保护严格。报告对事关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的重点领域,坚决做实严格保护原则以确立行为规则、传递价值导向。如,严惩环评造假行为,对情节恶劣、弄虚作假的“环评报告贩子”终身禁止环评执业;加强知识产权案件惩罚性赔偿力度,判赔金额同比增长3.5倍,让侵权者付出更重代价;零容忍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判处“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的倪笃群等死刑,等等。

三是纪律严明。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政治责任,抓实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贯通司法巡查、审务督察,层层传导严的压力。把管住“案”作为管住“人”、治好“院”的落点,狠抓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落实,全国法院121.1万人次记录报告信息193.8万条,同比分别增长7.5倍和11.8倍,有效防范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三实:语言实、数字实、案例实

一是语言平实。报告文字精炼、语言生动,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注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法律工作,让代表和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如,“如我在诉”、“一人逃亡、全家得利”、“阴阳合同”、“隐形加班”、“按键伤人”、“钓鱼式维权”、“隔空猥亵”等等,读起来很接地气,听起来很有亲切感、代入感。

二是数字详实。报告总结工作、展现成效时注重用数据成果说话,通篇运用数据多达230余处,其中,关于案件的70余处,关于企业和人数的50余处,关于增长比率或倍数的60余处,通过一组组详实、精准的数据,将人民法院一年来的工作成效全面、客观的展现在代表面前。

三是案例充实。报告引用了各级法院审理的具体案件、形成的经验做法、发生的真实事件40余个,坚持以生动鲜活的故事传递司法的价值和温度。如,杨某为泄私愤在网上散布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案、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案、马某正当防卫案、张某“知假买假”案等,用一庄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建立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一体守护自然瑰宝

笔者这几年一直关注巩富文委员及其陕西省高院关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

多年来一直关注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关提案和建议的巩富文委员,为了尽快实现秦岭生态文明,在2023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又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为主题,向大会递交提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的建议,笔者对此做了两会报道。

实际上,陕西法院一直在践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巩富文委员介绍,近年来,陕西法院大力根植恢复性司法理念,秉持“谁破坏,谁修复”的审判原则,在环境资源刑事审判中建立起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机制,探索运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金钱代偿等方式,补偿生态功能损失,推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安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商洛市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安康生态司法林业碳汇教育实践基地、秦岭红豆杉司法保护基地……一个个司法保护基地相继设立,集生态司法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法治教育、生态理念宣传、生态文化推广多功能于一体,犹如点缀在秦岭苍翠之中的绿宝石熠熠夺目,为探索完善生态修复机制提供了“样本”,也成为美丽陕西“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陕西高院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10家单位制定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制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相关工作。

巩富文委员介绍了一组数据,足见陕西法院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与成果:

——9个工作沟通协作协议、6个区域司法协作协议、10个重点区域、流域保护协作协议,一项项司法协作机制的健全完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行稳致远。

——近三年来,全省法院共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5075件,7件案例入选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2件案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数据库收录,1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

——全省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93个,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补偿、教育基地83个,协调构建秦岭7省市、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陕甘川嘉陵江流域、汉江丹江流域、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等跨区域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开展环资案件执行“回头看”,实现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全面覆盖、司法措施全面落实、司法效果全面显现。

——3件案例入选全国法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陕西建立秦岭生态环境司法补偿机制的做法写入了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两会”工作报告。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专题报告中,再次肯定了陕西法院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面的探索实践。

笔者注意到,在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张军院长所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肯定了陕西法院审理盛光祖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以及会同福建等10地法院建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工作。

对此,巩富文委员感到无比自豪,并向笔者谈了陕西法院会同福建等10地法院建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情况。

巩富文委员介绍,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针对国家公园空间范围普遍存在跨省、跨地区等实际情况,坚持系统治理,以域内分布有国家公园或集中管辖审理涉及国家公园环境资源案件的各级法院为主体,建立健全专门化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审判机构网络,强化联盟法院在信息共享、推动立法、跨域立案、文书送达、调查取证、审判执行等方面协作,综合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令、预防性公益诉讼、多元化纠纷解决等方式,推动国家公园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切实以高水平司法一体守护自然瑰宝、助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

巩富文委员说:“总的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是一个高举旗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同时,体现法治温度力度、展现为民情怀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

(盛学友,民革党员,资深法治媒体人。从事法治记者30多年,采访全国两会10多年。作品曾获中央省市级奖项。事迹被央视、经济日报等全国多家媒体报道。)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